白色大熊猫

白色大熊猫,哺乳纲熊科中大熊猫的白化个体,现已知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活跃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破了大熊猫研究史上“单一性”的学说 。

白色大熊猫最早是1973年发现于陕西省中国熊猫第一县。白色大熊猫毛发呈白色,爪子也为白色,耳朵偏黄,眼睛为红色。“白化病”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均较为罕见,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

2023年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了一批特别的照片、视频,内容是目前已知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的完整活动影像。2023年09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布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确认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性别为雄性,并拍到了其与一对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照片,也拍到了其与其他大熊猫个体之间的一些互动和交流。

现象研究

“白化”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但较为罕见,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单纯的“白化”突变并不影响动物正常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除了可能造成动物在环境中更容易被发现、身体对日光直射比较敏感以外,通常对动物的活动、繁殖均没有明显影响。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白化动物往往同时伴随着一些基因缺陷导致形态或生理异常而产生的多种疾病。四川卧龙这只白色大熊猫迄今并未发现它的行为和生存受到明显健康问题的困扰。

外观体态

白色大熊猫的眼睛呈淡粉色,周围凸起一圈白色的毛发,鼻子呈倒三角形,也是粉色的,周围隐约有一圈黑线,吻部雪白,与正常的大熊猫不同,没有标志性的“黑眼眶”。白色大熊猫毛发透着金白色,四个脚掌则都是粉白色,与黑白配色的大熊猫不同。

生活习性

2023年5月,有摄像机记录到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色大熊猫与一只熊猫幼崽亲密交流的场景,这表明白化病并不会影响熊猫之间的社交,熊猫之间的交流毫无障碍。

生活

大熊猫大多单独或与母亲一起生活,除发情季节外,一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大熊猫单独生活跟生态环境和习性相关,大熊猫不需要像食肉动物那样集体围猎,大熊猫采食竹子也不需要同类的配合,因此很适应独居。

大熊猫居无定所,采食竹子的地点不固定,大便随地而排,白色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会根据竹子的取食环境和水源而随机移动、歇息,这样节约了外出觅食和返巢的时间与体力消耗。大熊猫在野外没有固定的栖息处所,边走边吃,喜单独活动,四处游荡。它们不会筑窝,常栖于树洞、岩穴或树下乱草堆处,大多早晚出来觅食和饮水,其余时间睡眠较多。

性情

大熊猫是一种比较温驯的动物,一般不主动攻击人。听觉、视觉均较迟钝,行动较缓慢,但能快速而灵活地爬上高大的树木,而且能泅渡湍流的河溪。

饮食

大熊猫在野外需要自己觅食,在一天的时间里,大约要花费15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觅食、饮水等活动,另用约9个小时的时间来休息。大熊猫在进食竹子时,会将竹叶收集成把,左边咬一口、右边咬一口;吃竹竿时,大熊猫会用牙齿剥掉竹子外皮,食用内竿。此外,根据季节不同,大熊猫喜食的竹子种类和部位也有差异。

大熊猫的食物99%是竹子,竹子是大熊猫营养的主要来源,偶尔捕食小动物、昆虫或一些野果,也啃食其他动物尸骨,个别偶有袭击家畜的现象发生。

活动

大熊猫一天中的活动大概有两个峰时,一般为早上5:00~7:00点比较活跃,下午4:00~7:00活动频度高。大熊猫在一天之中,大概9小时在休息,15小时处于活动状态。

在春季,大熊猫每天的活动时间会达到15~17小时,而夏秋季则减少到12~13小时,冬季每天平均活动15小时。

观测历史

1973年,陕西省中国熊猫第一县一位老师在家访途中发现了一只白色大熊猫,该熊猫身长约1.7米,体高1米左右,重约200公斤。在观察20分钟的时间内,该熊猫表现出温顺的性情,不畏人逃跑,也没有伤害人类,安静地啃食着竹笋。此年夏天,陕西省林业厅普查队在佛坪县岳坝大队玄马沟的竹林中发现了一只白色大熊猫。据观察,这只大熊猫正在攀折食用巴山木竹,其体长约1.4米,身高约1米左右,大约重达160公斤。此后的1985年3月26日,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米的大古坪悬马沟口发现了一只棕白色大熊猫,被及时救助。该熊猫毛色为白色与棕红色相间,耳朵、眼圈、睫毛、鼻头、吻头、肩胛[jiǎ]及四肢等处为浅棕色。这是科学记载中首次发现的棕白色大熊猫,被命名为“丹丹”。这一发现填补了世界上关于大熊猫毛色的空白。

1992年春季,北京大学大熊猫研究组在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白杨坪地区捕获了一只棕白色的雌性成年熊猫。为了进行科学研究,该熊猫被戴上颈圈并释放回野外。同年12月,一只白色大熊猫在秦岭南坡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碑坊沟被首次发现。这只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下部以外,全身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胴体都呈现出白色,身高约0.7米,身长约1.2米。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于2002年9月在西河付家湾的一个熊猫产崽洞中,发现了一只正在抚育幼崽的大熊猫,它的毛色为棕白色。2009年11月,位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的一只大熊猫幼崽被母亲遗弃,被送往陕西珍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抢救。该幼崽的毛色同样为棕白色,被命名为“七仔”。经过人工圈养,它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只圈养长大的棕白色大熊猫。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19年5月25日,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上首次摄录下一张白色大熊猫的侧影。同年5月,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外发布全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2000年11月21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岳坝乡火地坝,发现1只浑身白色略带淡黄的成体大熊猫。

在2023年5月27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布了一批特别的照片、视频,内容是目前已知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的完整活动影像。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它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追踪监测,记录了它与多只野生大熊猫个体的交叉活动轨迹,还有它吃竹子、蹭树干做标记以及疑似交配或打斗的行为。

2023年09月,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揭秘研究成果,通过采集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的新鲜粪便,再迅速送去相关检测机构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分析,最终脱氧核糖核酸结论确认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性别为雄性。同时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也拍到了全球唯一野生白色大熊猫与一对大熊猫母子同框的照片,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判断它极有可能白色大熊猫的妈妈。实时传输的红外相机还记录到了这只白色大熊猫和其他大熊猫个体之间的一些互动和交流,这显示虽然白色大熊猫长相比较特别,但它已与这个区域里其他大熊猫个体建立起了良好互动,生活得很好。

争议观点

研究显示,数万年前,四川大熊猫和大熊猫秦岭亚种已经“分道扬”,成为两个不同的亚种。一种观点认为,出现白色大熊猫是进化过程中,基因发生了突变;另一种观点来自北京大学遗传学家、教授李汝棋,认为是动物的二型性的表现。一种牛也会出现多种色型(颜色)。白化病通常是由于动物个体基因突变所致,使得动物体内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金白色或浅金色。

全球唯一白色大熊猫“露正脸”.光明网.2023-05-29

全球首例!四川卧龙拍到全白色大熊猫 初步判断系白化个体.百家号.2023-05-29

公布啦!全球唯一白色大熊猫正脸照.广州日报大洋网.2023-05-29

科研人员揭秘全球首只白色大熊猫最新研究成果.人民网.2023-09-10

揭秘全球首只白色大熊猫研究成果:与同框大熊猫母子什么关系?.澎湃.2023-09-10

403 Forbidden.新华网四川频道.2023-09-10

罕见!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开.光明网.2023-05-31

《大秦岭大文化》——国脉秦岭.陕西省图书馆.2023-05-31

释新闻|大熊猫为何会有棕色的?有专家认为是正常基因变异.澎湃新闻.2023-05-30